玉是中华民族及中国人精神的象征,《五经通义·礼》里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以人拟玉,可见古人对玉的偏爱。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烈士公园毗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筹建于1951年,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藏品达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玉器藏品亦非常精彩。西汉 1978年长沙市溁湾镇象鼻嘴M1出土,一件家具的镶嵌饰。直径5.5-5.9厘米,边厚0.4厘米青玉,玉表面浸蚀呈灰白色。扁体略呈椭圆状。正面中央镶嵌一绿松石,外圈透雕生动的龙、凤、熊等动物,并用浅浮雕手法,刻出各动物的眼、耳、鼻、嘴等细部,单面雕琢。背面中央有一短圆柱,中有一小圆穿孔,可供嵌插捆系用。雕镂精细,表现对象丰富,上嵌绿松石,是同类玉饰中的精绝之作。战国 1980年临澧县九里茶场M1出土长8.8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青玉,色泽青白,局部有点状褐色沁蚀。体扁平,呈弧形,分上下两层,透雕分隔。上层两端雕对称的龙首,以龙口为孔,龙角琢有尖角,龙身表面阴刻云纹。下层亦为对称的双首龙,龙头透雕,龙上颚伸长与上面龙身体相连,身上饰云纹。两龙身上下雕琢弦纹轮廓线。玉璜两面纹饰相同,中部有一穿孔,可供系佩。商 1970年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长10.5厘米,宽4.1厘米。东汉 ,白色,扁平,心形, 中有圆孔,外周凸起透雕蟠螭,三角形眼, 独角,长尾下垂,栩栩如生。长6.7厘米, 宽4.5厘米,1953年湖南衡阳墓葬出土,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汉代。长 7厘米。青玉质,有黑点,有铁锈附着物。一端雕一龙首,张口大眼,另一端雕一勺子,光素无纹,这种勺子应为药勺。参见《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10卷235图。湖南省长沙市杨家山13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战国 直径3.3厘米。湖南临澧九里茶场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 长6.9、宽1.9厘米。1964年长沙五里牌五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 长10.9、宽1.5-2.3厘米。湖南省长沙市杨家山 铁路工地12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佩饰件。长16.8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碧玉质,上有黑色小点,微有褐色沁。扁平弧形,两面纹饰相同。两端透雕龙首,圆眼,上唇上卷,龙角略上翘。龙身饰阴刻谷纹,谷纹凸起不高,边缘饰阴线弦纹。上部中央有一圆孔可供系佩。传世玉器。礼器或佩饰件。直径11.7厘米,厚0.4~0.5厘米。碧玉质,有黄白色沁。扁平圆体,肉大孔小,内外部各饰阴刻弦纹一道,两弦纹间饰谷纹。谷纹凸起不高,内外边缘较宽,两面纹饰相同。侧边上刻有“□百八十三”字样。传世玉器。
战国“利苍”玉印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 。“利苍”玉印,方形盠[lí]顶,穿孔,玉呈灰白色,印面雕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线条均匀,字作长体横排,工整清秀,当是死者的私印。
西汉铜镶玉樽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樽盖顶玉片中心刻柿蒂纹,其外刻多圈云纹。器身所嵌玉片、从上至下三组阴刻花纹,上下两组为工整密集的云纹,中间一组为昂首、翘尾、张足起舞的凤纹。底部玉片外边刻谷粒纹。鋬[pàn]为白玉,外表亦刻柿蒂纹。底部边缘以三个兽面小蹄足作品字形铆在器身下面的铜箍上。这件樽镶嵌紧密,里外打磨光亮,制作精致美观。这种樽在长沙尚属初见,其纹样与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铜器的纹样颇为相似。
西汉玉壁
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出土。马王堆汉墓出土玉器极少,只在利苍墓中发现数件,且大多为小饰件。此璧是其中最大的1件。玉璧在古代有多种用途,既可以作为祭天的礼器,又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可作为佩饰器和丧葬器。此璧出土于二重棺头挡挡板之间,当为丧葬用器。
明青玉透雕茶花笔洗
清玉镂雕“瓜瓞连绵”图鼻烟壶
名称:青玉雕“麻姑献寿”山子
清荷叶青玉洗
清玉山子摆件
清白玉洗
清青玉雕饕餮纹方鼎
给雅赏设个星标吧,这样您就能及时收到每天的收藏知识啦!每天一条收藏资讯,关注我们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