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御承雅赏”
皇室御品·宫廷私珍
收藏资讯平台
适逢国庆,御承雅赏将推出《御承堂的传说》系列推文(共八篇),每日一篇,陪伴大家度过美好的假期,欢迎关注。本故事纯属虚构,寓文化于传说,用最生动的方式传递收藏知识,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文|望埜
编辑|御承雅赏
“先生见解果然与众不同!”乾隆跷起大拇指夸道:“朕嘱御窑仿制过无数汝瓷,但无一能传其神,不是釉面干涩,就是器型呆板。”
“是啊,这就是宋瓷的魅力!”蔡老答道。
“先生对历代皇家御窑专研如此之深,朕佩服、佩服!”乾隆连连点头,略一沉吟后,道:“朕收藏汝窑已过数百件,但还是玩味不够,汝瓷之型千姿百态,常有意想不到之妙噐惊现,先生的汝蛙就足令我惊诧不已,绝品啊!不知地下和民间还隐藏有多少惊世之作!"
乾隆皇帝行乐图
乾隆的慨叹引起了蔡老的共鸣:“皇上所言极是,不可用耳朵断真伪,不能用想象判真假,全凭眼睛看!”
“朕佩服先生的眼力和独到的见地!”乾隆跷起了大拇指,突然来了兴致:“朕赐你一斋名!”乾隆话音刚落,曹侍郎立即朗声唱道:“笔墨纸砚侍候!”顷刻间,蔡府手下已利索地备好了笔墨纸砚,顿时,满室洋溢着松烟墨的香味。乾隆略一思索,捋起袖摆,飞快地书下“御承堂”三字!江春和曹侍郎不约而同地拍起手来。蔡老见状,伏地叩首道:“谢万岁爷龙恩,小民不敢担此荣耀。”
“唉!你为国收藏历代皇家珍宝,传承发扬,功在千秋,当之无愧啊。”乾隆一挥袖子,哈哈笑着,意犹未尽啊。“好个斋名!”曹侍郎尚沉浸在吟哦中。
“蔡兄还有个雅室,是否带皇上看看呢?”江春突然提醒道。既然江春开口了,蔡老那有不应允之理?一行四人遂移步至一间极雅的居室,窗外芭蕉的新叶透出翠绿的光泽,室内陈设简洁,正中一张宋代方案,三边围着三把折背式的玫瑰椅,西面的主位搁一把交椅。全是宋时盛行的摆设,简洁而雅致!乾隆跨入室内,一时还没适应眼前极简约的布置,像在沉吟,其实他心里被眼前的简约风格所深深震撼了。乾隆天智极为聪明,悟性也高,不由得叹服宋徽宗的雅趣。正在品味中,蔡老开口了:“这都是大宋遗留下来的宝物!”
清郎世《宁弘历观荷抚琴图轴》
“哦?”乾隆仿佛还没从沉思中醒悟过来:“朕该坐哪儿?”
“自然是第一把交椅!”蔡老伸手恭敬地示意,笑着将皇上引领到交椅旁。
“此交椅有何讲究?”乾隆故作不解地问。“此椅可交叉折叠,”蔡老解释道:“宋之前,此椅是随军的装备,帅帐一支,它就设在中军帐内,将帅则坐在它上面发号施令,故曰第一把交椅。今此椅皇上不坐谁敢僭越?哈哈!”“呵呵,原来如此!”乾隆这才笑呵呵地坐下,露出一副舒心惬意的姿态。
乾隆意犹未尽,沉默了片刻,突然道:“蔡老先生,原来您对木器也有如此深的研究?”“稍懂一二。”蔡老拱手道。乾隆含笑道:“朕与先祖历来喜欢紫檀。自唐开始,紫檀就是宫中首先之料,武曌皇后更是加爱有之,据先朝记载,她的一只心爱的鹦鹉归天,竟用紫檀做成棺木加以厚葬之,足见她对紫檀的看重。”
弘历是一是二图
“是啊!”蔡老叹道:“树圣为檀嘛!”
“说的好!”乾隆赞许道“檀是树中的圣物!”
“啊呀!”曹侍郎情不自禁地为皇上分起忧来:“宫中的紫檀料告罄,造办处正在为此发愁呢!”
“对啊!”乾隆接过话头:“自先祖至今,为装点圆明园的殿堂、楼阁,原宫中所藏的历代珍宝显然远远填不满那么多地方,只好让景德镇御窑日夜赶制,选精美无缺的悉数送来,以装点各处。这些新近烧制的官窑佳器也都是稀世珍宝,总不能让它们没个归藏之所?先前在旧宫(指故宫)都是用紫檀或楠木做匣加以珍藏。现紫檀几近用竭,不知何料才配得上装这些珍稀的官窑之器呢?”
哦,万岁爷为此忧虑啊!蔡老恍然大悟,胸有成竹道:“下民所见,唯有琼崖(今海南省,清为琼州府和崖州府)的花梨木(当时还没有黄花梨的称谓,至清光绪23年后才有黄花梨的说法)不输给紫檀。如果树圣为檀,那么花梨就是树仙了。它木质致密、细腻,花纹优美,且寒热不走形,更有清香扑鼻(当时还没有降香黄檀的称谓),必须用产自琼崖西部的油梨木,切不可用东部的糠梨,虽都属于花梨木,但其质相差大矣!”
“哦?”乾隆来了兴致,“朕愿闻其详。”蔡老侃侃道来:“油梨出在琼崖西部,那里土地贫瘠,日照又少,树身生长缓慢,木质就坚韧,纹理致密,满含油性,故称油梨,色泽极为漂亮,呈深红粽色,香味浓郁。而糠梨则生长在东部,土地肥沃,日照强烈,树身长势迅速,木质自然疏松,呈淡黄色,香味也不明显,此花梨中下品也,宫中断不可用此料。”
“好!”乾隆一拍掌,面对曹侍郎下旨道:“记下朕的话,命琼崖二府速进贡西部上好花梨木进京,并嘱造办处木作坊用此花梨木料为各殿所阵官窑器配匣。”“遵旨。”曹侍郎欠身领命。
黄花梨匣
御承堂博物馆
(这就是后来圆明园将所有珍贵官窑器均配上黄花梨匣的缘由。这些装有官窑器的黄花梨匣在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在欧洲拍卖行和古玩店中,一些八国联军的后代,随着金融风波的漫延和对老一辈收藏观念的不认同,相继将这些珍贵的装着官窑佳器的匣子陆续倾吐出来。虽历时近三百年,这些匣子都是严丝密缝,丝毫未走型,那各异的铜提手上的镏金还依然闪烁昔日的光芒,显示它皇家不凡的身份。特别是每只匣中的内衬锦饰几乎无一重复,不同类型的瓷器配上不同色泽的织锦内饰,本人见过上百件匣子,无一相同内饰。这也说明,唯有皇家造办处才做得到这个地步!更从另一侧面求证,为什么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收藏中没有类似黄花梨官窑瓷匣,就是因这些匣子全在圆明园的缘故,当时被悉数掳掠去了海外。)
宋龙泉窑双耳鬲式炉
御承堂博物馆藏
海外回流
乾隆至此从心底佩服蔡老先生的眼力和见识。于是命蔡老随御驾下江南,要将蔡老拢在身边,作为自己觅宝的掌眼人。
(未完待续)
戳下文,再读一篇